• 孙亮波: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传播中砥砺前行
  • 作者: 编辑: xcb2发布日期:2017-10-18浏览次数:

AD5F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何人民 通讯员 陈光林 王裕超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正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掀起,极大地促进我国工业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规划。但是,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创新创业中,特别是莘莘学子们,如何才能少走弯路,步入正途?如何才能真正打一口深井,结出硕果,有所建树?如何才能从一棵科学的幼苗,“经风雨,见世面”,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的大树?就在“2017中部(武汉)机械行业产学研训合作峰会”召开的前夕,中国工业报记者就此一系列问题采访了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孙亮波博士——请他结合自已的经历和教学实践谈谈“酸甜苦辣咸”,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真正是“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潜心教学 甘之如饴

孙亮波博士,1979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一个农民家庭。2005年6月硕士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随后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作,2012年6月博士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师从机构学学者孔建益教授;2012年年底到武汉轻工大学工作,现在主要承担机械原理、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工作。

早在2005年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从教时,孙亮波就在2009年开始辅导学生学科竞赛,第一次辅导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荣获广西省赛第3名、全国二等奖、作品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好成绩。

第一次“出山”就旗开得胜,尝到甜头,孙亮波也从中看到了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地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从此投身其中,十年如一日,甘之如饴。

在不断深入的实践中,他认识到:第一课堂(理论与实验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较为欠缺。他反思当前的第一课堂的“知”,如何与第二课堂(课外科技制作或学科竞赛)的“行”,两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急需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此,他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第二课堂如何与第一课堂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大学四年该如何一步步逐层深入,如何将综合能力素养培养落实到具体的学生个体身上。

2012年到武汉轻工大学任教后,每年新生开学,他都主动请缨为新生做入学报告,为那些懵懂的大一新生理清思路:理想是如何一步步走进现实的;他让团队获奖学生现身说法,吸引优秀学子加入机械创新队伍:学习楷模就在你们身边,与优秀学长为伍,你必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请学生就专业技术问题给自己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一步步将学生从技术小白培养成优质人才。

严师高徒 相得益彰

“在第一课堂教学时,我就像雷达一样,搜寻可造之材。”孙亮波如是说。在发现好苗子以后,孙亮波从来不吝啬时间,他相信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冰火两重天:不去帮助他成长,可能放低对自己的要求,而归于普通和平凡;激发学生无可预测的潜能,则很大可能会成为未来国之栋梁。很多团队学生给孙老师的评价是:“您是我大学生涯给我正能量最大的老师,您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孙亮波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第二课堂学科竞赛是一个全国范围,同专业最优秀学生同台竞技的舞台,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站在领奖台上,那张证书证明了学生综合能力的优秀。2015级学生武某某,有一次私下和孙老师聊天,认为学科竞赛太苦太累,觉得自己到外面兼职打工,每天结束后还能拿到一笔工资,眼前的实惠相比刻苦学习后的不可预知的未来更实在,孙老师语重深长地对他说:“我只送给你两句话——‘不要为自己的堕落找借口’、‘你的人生最终要自已做主’考虑好了再来找我。”后来,这个学生坚定地加入了孙老师的团队,带头组装3D打印机、引导其他同学学习数控加工技术等,成为了孙亮波牵头创建的校级创客空间的一员主力和闯将。

每次和学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创新设计时,孙亮波均要求他的团队学生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提出对比、分析、论证。这个时候他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兴趣,鼓励并听取每一个好的设计想法。而在指导大赛的某些环节,孙亮波则事无巨细,要求每个细节都要落实到位。“工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敷衍和马虎”,这是他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

与辅导学生科技作品研发时的严谨相反,在生活中,孙亮波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根据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他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人性格特点,给学生一些今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建议。如:学生梁家伟,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的团队队长,在去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复试前,心情忐忑的过来请教孙老师:考研成绩不算好,复试名单里排名很靠后。孙老师鼓励他:就像前不久的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舞台上一样,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打没有把握的仗,积极准备,沉着应对。不久,捷报传来,梁家伟被录取了!而且还因复试过程展现出来的卓越的综合能力,获得了新生二等奖学金。学生脸上洋溢的青春朝气和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笑容,让孙亮波觉得之前给予梁家伟的所有指导都是值得的!

特立独行 开拓创新

在同事眼里,孙亮波是很忙碌的,几乎看不到他闲着的时候。据了解,他组建了学院“轻工大机械创新”QQ群,在群里为参与第二课堂的学生们答疑解惑,并要求自己团队的学生也乐于奉献和传帮带,努力为学生们营造一种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家园,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少学生团队队长,都体会到孙老师对机械创新设计的执着和沉迷。有时候孙老师会一个电话打过来,要求带着纸和笔到操场去找他交流。原来他在陪家人散步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创新设计方案。有时候深夜11点,QQ里传来孙老师发来的图片,图纸上详细的解释了关键的设计细节,如果沟通不清楚,他甚至会半夜打来电话说明。这就是孙亮波的特立独行之处。

“创新设计,只争朝夕,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用更好的设计方案替代先前的,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孙亮波经常跟学生讲他团队2013级学生袁佳诚的故事:探讨设计硬币分拣器时,孙老师咨询市场现有硬币的种类和尺寸,袁佳诚立即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硬币。孙老师很欣赏这种不疯狂不成魔的刻苦钻研精神,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搭建了“机械创新与人才培养”交流QQ群平台,汇聚了全国大学教师机械精英近2000人。群里的交流气氛很踊跃,大家相互学习,探讨如何更好的培养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孙亮波积极探索机械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无私的分享自己的点滴经验教训,帮助后来者少走弯路、多出成绩;将自己多年收集的创新作品等资料分享出来,供青年教师们下载学习……孙亮波期待的是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百花齐放春满园,而这个群,被很多老师们誉为“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的精神家园”。

2009年,从第一次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起,孙亮波遍寻辅导教材边学边辅导,发现国内还没有一本专门针对学生竞赛环节的诸多问题进行专门指导的教材,他做了有心人。他要求自己和团队的学生,每参加完一次大赛,就要写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而这一习惯,在参加完两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之后,促成了《机械创新设计与实践》这样一本机械创新类大赛指导的“红宝书”面世。在这本书里,不仅有参赛过程的一些建议和分析,更加入了多年不断在机械创新类国家级大赛中斩金夺银的机械创新设计总结。有老师私下对孙亮波表示感谢:孙老师,您的书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呵!

淡泊名利 上下求索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那个崎岖小道上不畏劳苦、勤奋攀登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毫无疑问,创新创业就是向科学的顶峰登攀。

作为一个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老师,孙亮波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观赏学生发给他的视频:团队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历经一年多时间研制出来的大赛作品演示视频。他就像对待自己初生的小孩一样,激动地观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于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再看时他仍然心潮澎湃。他对记者说:看着学生在国赛的舞台上领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哟……

岁月蹉跎,每年孙亮波老师直接参与指导和培养的竞赛团队有5-6个,30多名学生。十年的坚守,他也从学生口中亲切的“波哥”变成了两鬓白发的“波叔”!不变的是他对学生的培养和对机械创新的挚爱。他没有“帽子”,至今仍是一个副教授,他的聪明才智全部奉献给了一届又一届的团队学生,为各类创新大赛贡献了很多优秀原创作品……如他最早曾经在2012年研发的酷跑双轮车,现在遍布全国各地公园供孩子们玩乐,可他却因为当时沉浸于教学而没有及时去申请专利保护,现在落得个“为他人做嫁衣裳”。有人笑他此举“脑子进了水”,但他却一笑了之,淡然相对——在科学的道路登攀总得有点“笨鸟先飞”的精神呵!

正是有了这种疯狂和执着,让孙亮波在机械创新领域不断前行。多年来坚持培养创新应用性人才,多次辅导学生参加机械学科竞赛,代表性成绩为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诺基亚光华基金全国金奖创业,央视我爱发明频道20120928期专题报道等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成绩等;同时多次受邀在全国机械行业盛会和人才培养论坛做报告:2017年全国机械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做“机械创新人才与创新能力培养”,2016年全国机械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做“机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报告,2016年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暨人才培养论坛做“如何提高机械学生的创新能力”主题报告等等。

孙亮波教授正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传播中砥砺前行、奋勇前进!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邮编:430023 联系电话:027-83922889 027-83955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