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们的诗词大会
  • 作者:原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毕业生 李畅 摄影 廖婷婷 编辑: 发布日期:2017-05-13浏览次数:

不知是从哪一年开始,故乡仙桃的市教科院每年都会组织全市初三学生举行古诗文背诵大赛。十年前,正读初三的我曾有幸参与当年的赛事,依稀记得那似乎是二零零七年的四五月份,暮春时分。

(一)

二姨家的表哥年长我两岁,比我高两届,零五年大赛的最后一题是默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一年爸爸还在乡镇中学代课,所教的班级也有几位学生入围了决赛。大赛结束后我在办公室听老师们谈及赛事,其中一位语文老师说他和学生一起坐车去市里的时候,突然想到可能会考查《岳阳楼记》,就让学生们临考前再拿出背诵手册看看,孰料竟真的猜中了。其他几位老师听他如此一说纷纷感叹有时候运气就是这么巧合。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虽然当时我尚未读过《岳阳楼记》,却已知晓了文章的名目,以至于初二下学期读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时我想起这件小事,觉得冥冥之中仿佛早有安排一般。背过的这篇课文大多忘得一干二净了,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反复吟咏,不曾忘怀。

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宣布选拔一些同学参加古诗文背诵比赛时,台下的我既兴奋又忐忑。因为学校初三年级共有五个班,每个班选派近十名学生先在学校范围内初赛,再代表学校参加决赛。名额有限,我的语文成绩着实一般,又很想参与其中见识一番。所以当听到老师念出我的名字,我激动得无以言说,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肯定。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每天傍晚吃过晚饭,我们四五十人就早早地集合在物理实验室自习,大声诵读近半个小时的古诗文,晚自习的铃声敲响又急急忙忙赶回教室上课。

乍暖还寒时节,尽管身上穿着薄薄的春装御寒,窗外的天气却渐渐转。回教室的路上,有的同学相互问道今日你又背会了哪几篇诗文,有的沉默不语,暗自思忖回味诗文当中的深意。和煦的微风将空气中一点一点弥漫着的初夏气息吹散开来,我脚步匆匆地走过已走了一年的路,看着熟悉的校园,一想到毕业来临和身边的同学们分别在即忽然不舍了起来,也为无法预知不能确定的未来感到一丝怅惘。

(二)

古诗文背诵手册是按照句式字数分章的,从五言绝句开始,如贾岛《寻隐者不遇》和张俞《蚕妇》,接着是七言绝句,如罗隐《蜂》,格律诗则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宋词、元曲自成一章,最后以《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千字文》等韵律基础知识作结。尽管小学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手册收录的古诗文远比少年们的学识丰富,不少诗词都是从高中教材选取的,如李清照《声声慢》,有的甚至是超纲篇目,如林逋《山园小梅》。尽管背诵这些诗文有点生涩难懂,但是能预先学习到如此多的诗词名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阅读量,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眼界。当然也有拿不准主意的时候啊,像杜甫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起初大家都不大认识“坼”字,看字形觉得和《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中的“柝”字相近,又不太确定,直到回教室查了汉语词典才知道它的读音是“chè”。高三再次读到这首诗,昔年同学们为了一个字的读音聚在一起而讨论的情景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在我眼前,历历可见。

整本手册我对白居易所写的《卖炭翁》印象最为深刻是因为零五年的一天,午休时爸爸看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就拿起背诵手册翻到《卖炭翁》,边读边解释翻译给我听。我一边细细听着浮躁的心也就慢慢安静下来了。读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爸爸叹息一声,对我说道“这样对比的写法将卖炭翁的心理描写得很真实,也许你现在还不能理解,等将来有一天你也为生计所迫你就会明白了。”大一暑假我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必胜客餐厅兼职了两个月的时间,一天上班时发觉自己感冒了又不敢请假扣工资,这两句诗在脑海里面一闪而过,我些微体会到了卖炭翁的苦衷,心中感慨身不由己。

初赛题目是老师们结合以往真题出的一套试卷,限时一个小时。一个月读完背会全本手册虽然有难度,仍有不少同学做到了,班长春阳同学是其中一位,而我连《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都还未读到就慌忙应考了。凭着记忆写完会写的试题之后,面对成片成片的空白部分我如坐针毡。等到时间过半,看着有同学自信满满地交了卷子,我又坐了一会,胡乱写了几题就交卷了,结果自然未能胜出。决赛过后,我们并不知晓入围的春阳班长等人的成绩,那时都忙着中考备考,对这种竞赛性质的比赛考过就放下了,也没有一纸获奖证书以资鼓励,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三)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收视火热,涌现出上百位热爱中华古典诗词的参赛选手,看着擂台之上的他们以诗词会友,飞花为令,我坐在电视机前不禁想起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也跟着一起背诵诗句了。今时往日的赛制不同,可我们对诗词的热爱却是一样的,所领悟到的诗词之美也是相通的,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诵读声中,文化的流传得以承继,经典不巧。

十年前背过的诗文大多已经遗忘,记住的不足十之一二,很多细节至今不提却一直记得。十年前一起读书的同学初中毕业之后有些就失了联络,再也没见过一面了。也曾在社交网络上找回一些同学的联系方式,重逢之时,长大后的他们和我记忆中的样子慢慢重合,依旧是鲜活的少年模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邮编:430023 联系电话:027-83922889 027-83955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