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在洪山礼堂隆重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工作部署,表彰奖励了2018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和个人。

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中,我校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其中,何东平教授主持、胡传荣、郑竟成、张四红、吴建宝等参与的“稻米油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以及张永林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宋少云、曾山等参与的“粮食‘产后仓前处理’高效低耗关键设备创制及应用”项目,双双荣获2018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陈西曲教授作为第三完成人、吕强参与的“便携式家用心血管监护器械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图为2018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何东平教授
针对我国米糠原料加工分散、品质保存难,稻米油加工存在安全风险,米糠毛品油质劣、精炼难、得率低和综合利用差等瓶颈,何东平教授主持的“稻米油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经过17年的系统研究,创立了稻米油高值化加工的创新集成技术,促进了稻米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进我国米糠油利用率从5%提高到30%以上,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及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此次是何东平教授继2013年、2014年、2016年度后第四次获得该项荣誉。
张永林教授等参与的“粮食‘产后仓前处理’高效低耗关键设备创制及应用”项目,主要聚焦现有粮食“产后仓前处理”技术和设备存在的效率低、能耗高、作业环境差、设备性能差及寿命短等问题,以产后仓前处理全过程关联技术研究为主线,以核心设备研发为重点,有效解决了国内外粮食清理入仓设备自动化清理、智能干燥、分级分拣和收集、高效环保除尘、可移动式的技术难题,对提高粮食入库效率,保障粮食入库质量,减轻劳动强度,节能减排,降低杂质中粉尘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减少粮食产后损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环保、经济及应用价值。
陈西曲教授等参与的“便携式家用心血管监护器械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对国内外便携式家用健康监护器械产品核心技术进行充分调研和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关产品的通用平台设计方法等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到便携式家用血氧仪、血压计和胎儿心率计等产品中,顺应了国家“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市场对国外相关产品及产品核心部件的依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