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上午,酷暑炎炎,正值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最后冲关阶段,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檀坤华在教务处、校团委负责人的陪同下,走访了土建、动科、经管、数计、外语、机械等部分学院,亲切慰问了暑期加班加点、积极备战比赛的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们。
在各学院参赛现场,檀坤华书记一行认真听取了各参赛团队师生对参赛作品的介绍,阅读了同学们的创新创业计划书,兴致盎然地观看了项目相关产品,并就下一步如何更好地修改、深化参赛作品,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图为檀坤华书记一行走访部分学院
在随后召开的参赛团队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檀坤华书记在讲话中,首先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战斗在大赛一线的老师们和同学们,深情地道了一声:大家辛苦啦!针对大赛冲关阶段的工作,檀坤华书记强调了以下四点意见:一是要明确国家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目的、意义和指导思想,这对于进一步深化作品主题,在最后阶段修改、完善作品时能否产生质的飞跃非常关键;二是要密切关注比赛的所有时间节点,尽可能提前完成并成功提交作品;三是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有些参赛作品存在薄弱环节,希望同学们紧扣“创新创业”二字,增加市场预期、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分析,力求项目不仅务虚,更要务实,最终能落地发展;四是希望各相关部门和学院做好大赛后勤保障服务,确保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的防暑降温措施到位,保障大家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大赛。最后,他勉励大家再接再厉,继续深化后续工作,并祝愿大家取得优异的成绩。

图为参赛师生代表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上,教务处处长徐伟民、校团委副书记刘竞分别就大赛相关注意事项做了说明。参会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就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

图为指导老师悉心指点参赛学生
据了解,学校高度重视此次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6月底校级初赛启动以来,各学院积极响应,广泛动员,选派团队成员,遴选优秀项目,共组建了62支参赛团队,参与师生达300余人。校赛第一阶段,各项目团队共向校大赛组委会提交了48件参赛作品。7月24日,经过专家委员会评审,遴选了27个项目进入校赛第二阶段公开答辩环节。7月27日,各参赛团队参加公开答辩,并现场接受专家问询,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每个项目给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下一步,各项目团队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项目,学校将据此评出校赛一、二、三等奖,并争取更多的项目推荐参加省级复赛。
据悉,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主办,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引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参赛项目要求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大赛分为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和全国决赛。今年10月,决赛将在吉林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