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董仕节文章《锚定高等教育人才质量 构建粮食安全命运共同体》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众号刊发
  • 作者:校长 董仕节 编辑: xcb2发布日期:2023-01-08浏览次数:

编者语:2022年11月27日,在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大学校长论坛上,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校长董仕节作题为《锚定高等教育人才质量 构建粮食安全命运共同体》的报告。报告围绕“国家战略驱动下的人才培养需求: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粮食工程特色类人才培养的实践:如何培养契合需求的人才”两个方面,探讨交流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并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众号予以刊发。本网现对该报告全文予以转载,以飨师生读者。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变局中着眼人类未来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其蕴含的价值理念,为高等教育治理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大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锚定高等教育人才质量 构建粮食安全命运共同体”。

一、国家战略驱动下的人才培养需求: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一)围绕三大国家战略培养人才

当前,武汉轻工大学的人才培养紧紧围绕三个重要战略展开,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党和政府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健康中国战略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把“健康中国”确立为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二)人才培养的根本是什么

1.人才培养的使命担当。我们都知道人才质量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必须“自主培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3.人才培养的动力之源。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介绍“十三五”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时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质量、核心质量,是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点。高等教育的服务质量就是要提升国家经济的硬实力、文化的软实力、影响的巧实力和战略的锐实力,大学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国之战略重器的作用。怎么让中国高等教育行稳致远,能够走得稳、跑得快、飞得高,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质量。

(三)国家战略驱动与人才培养的融合

1.从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来看,高等教育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坚持以规律为遵循办好高等教育,坚持以开放为路径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努力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支撑、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们身处充满挑战、充满希望的时代,高等教育界应携起手来,深化实质性合作,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应对全球挑战贡献力量。坚持协同协作,促进全球战略性人才培养。各高校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共同构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搭建多元学习成长平台,源源不断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世界发展进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2.从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方面来看,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解决国家急迫需要和湖北省发展中的重大“卡脖子”问题。主动融入“三高地、两基地”大舞台。在科技创新高地上:聚焦智能网联、量子信息、生命科学、前沿新材料等未来领域,组织攻关突破;在制造强国高地上: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实施创新突围;在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上:专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制造、智能建造等数字经济前沿领域,加强协同作战;在现代农业基地上:结合现代农产品加工、大健康等万亿级支柱产业和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发挥优势特色;在现代服务业基地上:关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推动升级延伸。

二、粮食工程特色类人才培养的实践:如何培养契合需求的人才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是一个育人的生态系统。教师、管理者和社会人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提供第一课堂,管理者提供第二课堂,社会人提供第三课堂。教师和管理者以学科为纽带,产生制度文化(制度环境),教师和社会人以课程为纽带,产生精神文化(文化环境),管理者和社会人以专业为纽带,产生物质文化(物质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育人生态系统,为学生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建立人才培养的三大核心理念:学生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为主要导入因素,促进学生达到毕业要求,进而以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为引导,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建立学产研融合模式协同育人机制,主要是解决“所学非所用”问题。利用多方资源,形成校校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科教协同、校所协同和校企协同等多方协同育人新机制。

建立多元结合育人体系。实现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结合育人体系,达到“教学-训练-竞赛-实战”的有机结合。

(三)大力推进“四金”教学工程

1.在本科专业方面,建造“金专”,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围绕湖北区域发展布局,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明确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的具体举措、激励措施、工作职责与组织保障,全面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三是探索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布局生物信息学、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大数据管理等交叉学科专业,支撑学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四是持续推动工程专业认证。进一步完善专业评估实施办法,推动专业认证工作,对标对表、强化内涵、以评促建,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2.在本科课程方面,打造“金课”,建设一批高质量一流课程。一是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建设100门以上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一流课程。二是淘汰一批“水课”。建立健全课程质量标准,出台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探索课程评估机制,整改一批达不到课程建设基本标准的“水课”。三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实践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动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社会实践等新型课程试点建设。四是加快课程体系数字化建设。抢抓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有计划地建设优质在线课程促进数字化资源共享。

3.在本科授课教师方面,锻造“金师”,培养一批“五术”精通的“四有”好老师。五术是指: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道术是指教师要努力探索、发现、掌握、运用各自学科、领域、岗位的教书育人规律,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学术是指教师要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具备立德树人的能力和素质,打牢育人基础,锤炼育人本领;技术是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提高教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水平;艺术是指教师要追求专业成长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育人风格,为教书育人打上个性化烙印;仁术是指教师要秉承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以爱为核心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将师爱贯穿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形成过程中,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定基础。我们要按照“四有”好教师标准,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业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二是树标杆。完善校级“教学名师奖”评选办法,继续组织开展教学评优、评先、评奖活动,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三是建舞台。持续办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全国性教师教学竞赛,广泛开展教学能力培训。四是改评价。持续推进教师教学评价改革,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逐步实现评教向评学的转变。

4.在本科教材方面,构造“金教材”,出版与选用具有学校特色优势的教材。一是健全教材管理体制机制。落实学校教材分级管理制度,强化校院两级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对教材工作的监管责任,建立教材质量监控机制和教材质量评价制度。二是全面推进教材建设工作。建立“申请有帮助、编写有支持、出版有奖励、使用有要求”的教材建设工作体系。重点建设优势学科一流专业教材、一流课程配套教材和发行效果好的再版教材等。三是探索数字化教材建设。推广“纸质+数字化资源”教材,以及融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配套移动软件等表现丰富的多介质教材。

经过多年建设,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粮食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该学科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大赛、“互联网+”大赛等省级以上重大赛事中获奖20余项,一次性考研率超35%,多名学生成功考入利兹大学、伯明翰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大学深造。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70%的毕业生在国家粮食局、湖北省粮食局、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中储粮等行业知名企业和政府部门就职,工程应用能力获得了相关单位高度评价。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高素质一流人才,践行国家战略需要高素质一流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进步需要高素质一流人才,人才培养任务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媒体链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86erboquYWVxX8v3OpWwwQ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邮编:430023 联系电话:027-83922889 027-83955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