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巴驶过龟峰山的褶皱,金银湖的涟漪中倒映着孩子们好奇探索的目光——土建学院“微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又一次在凝望与奔赴中如约而至。日前,来自麻城市黄土岗镇堰头垸村的10位小朋友,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来到我校,踏上了为期一周、连接梦想与科技的成长之旅。这场延续三期的爱心接力,让红色基因在脚步丈量中深深扎根,让科学精神在动手实践中蓬勃生长,“行走的思政课”与“一线的专业课”如经纬交织,悄然勾勒出成长的轮廓。
红色基因根植童心,学府探索启迪梦想
“图书馆的书能堆到云彩上吗?”黄圣雅仰着小脸望金银湖校区图书馆的穹顶,好奇地问身旁的志愿者;油脂博物馆里,古法榨油机模型让黄恺洋拽住志愿者的袖子:“哥哥,原来香油要‘走’这么多步路啊!”图书馆的墨香、博物馆里“一粒种子的前世今生”展陈,既透着轻工特色与学科魅力,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

走进辛亥革命博物馆,聆听讲解员讲述武昌首义的烽火。正是水滋养了这座英雄的城市,也见证了无数像水滴汇聚成江河般奋斗的故事。“首义烽火”展厅的光影变幻中,历史不再是课本文字,已成为触动心灵的养分。
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志愿者化身演绎者,将经典剧目《丰碑》中“军需处长”从课本搬上舞台。孩子们聚精会神,看到“军需处长”在严寒中坚守,悄悄红了眼眶。这场“观演式思政课”,让爱国情怀在共情中生长。
环保实践融入生活,趣味实验点亮希望
“污水怎么变清水?”在土建学院实验室,张静老师演示的污水过滤实验让小朋友们瞪大了眼睛。孩子们将活性炭、石英砂分层装入瓶中,看着浑浊的模拟污水经过层层过滤变得清澈,突然明白“节水不是口号,而是能亲手做到的事”。


“神奇的水工建筑物”课上,朱鹏辉老师用动画演示三峡大坝的泄洪原理。当闸门随水流升降、精准调控水量时,黄奕源小朋友突然眼睛一亮,想起了村里的灌溉渠:“要是我们村也装上这样的闸门,抗旱就不用愁了!”稚嫩的话语让大家心头一震:原来最朴素的民生需求,恰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实践环节,粮食成为特别的教具。孩子们用小米、绿豆等颗粒在白纸上拼贴图案,在指尖的起落间慢慢读懂“藏粮于技”的内涵。戴佳丽小朋友和志愿者合作完成的“阳光雨露”画作,既藏着学校标志性建筑的轮廓,更蕴含着“水利滋养万物”的深意。当她这幅作品送给金艳老师时,小姑娘骄傲地说:“您看,每一粒粮食都离不开水的滋养呢。”
自然探索激发想象,沉浸体验感悟生命
在自然博物馆的穹顶之下,孩子们的目光被远古的奇迹点亮。巨型马门溪龙化石巍然矗立,仿佛将时光拉回侏罗纪时代冰河世纪复原场景中,猛犸象的毛发纹理清晰可见,引得孩子们连连惊呼。当多媒体投影打造的“远古海洋”在展厅上空铺展,三叠纪的鱼龙从湛蓝的“海水”中腾跃而出,孩子们伸手去触碰那些游动的光影,仿佛与亿万年前的生命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诗画中国”7D影院里,祖国的壮美河山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扑面而来。当画面切换到长江三峡的险峻峡谷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发出“哇”的赞叹;鄱阳湖的万鸟齐飞场景引得他们张开双臂,仿佛自己也能乘风翱翔,祖国的壮美河山在沉浸式体验中铺展,激发着孩子们对美丽中国的向往。
全程守护彰显温度,双向成长汇聚微光
从答疑解惑到暖心陪伴,点滴关怀让每一缕“微光”愈发温热。活动终将落幕,但烙在孩子们心中的瞬间却永远鲜活:瑶瑶姐姐带领他们做的“流星雨小实验”藏着科学的浪漫;摄影师小叶姐姐精心准备的相框里不止有定格的笑脸,照片背后的话语更饱含着深深的祝福;佳奇哥哥牵着小手登上黄鹤楼,领略荆楚画卷承载的雄厚历史;小余姐姐给妹妹们扎的漂亮“马尾”,晃着“细碎”的温柔;仁宇哥哥教大家整理内务,叠出“豆腐块”的神奇;小怡姐姐调解矛盾,让赌气变成笑闹的“魔法”;玮航哥哥抱着生病的小伙伴就医,将深深的担忧化作稳稳的脚步……还有那些在红色场馆里埋下的信念种子、在实验室里点燃的好奇火苗、在自然探索中萌发的思考嫩芽,终将长成直抵云霄的参天大树。

“微光汇聚星海,奉献点亮青春”。据悉,土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已连续11年扎根乡村一线。团队成员在实践中丰富所学,在探索中收获真知,在孩子们最需要的地方陪伴成长,共同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