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卤虾尾马口铁罐头开盖即食,方便又美味。”……在武汉轻工大学的实验室里,畜禽水产制品加工与质量控制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陈季旺教授,正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团队研发的新产品,言语间满是自豪。
不久前,学校与16家企业联名签约,其中就包括与陈季旺团队紧密合作的湖北允泰坊食品有限公司和荆门市亿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这一举动背后,是一段科技赋能传统食品产业逆袭的动人故事。
“我们一起拼一把!”
黄鳝作为药食同源特色食材,深受消费者喜爱,却长期受困于传统冷冻技术的瓶颈——难以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品质,导致口感与营养大打折扣。
2017年,专注黄鳝保鲜加工的允泰坊董事长杨克勤在尝试多种传统方法效果欠佳后,辗转找到陈季旺,急切寻求技术支持。

陈季旺教授(左二)与允泰坊董事长杨克勤(居中)合影
初次到允泰坊探访时,陈季旺看到的是一间租来的小作坊,员工不足十人,生产设施简陋。“当时感觉难度很大,几乎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他回忆道。
在后续的交流中,陈季旺得知杨克勤的创业故事。杨克勤出生鱼米之乡仙桃,早期从事水产品的收购和加工,摸爬滚打近30年,眼见昔日同行企业规模突破十亿、二十亿,而他的事业却停滞不前,心有不甘。“您懂技术,我懂市场,我们一起拼一把!”杨克勤的这番话打动了陈季旺。
2018年,校企正式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三年攻克保鲜难题
“有没有保持黄鳝口感的好方法?”这是企业抛给陈季旺的第一道难题。
陈季旺提出了液氮速冻技术,但当时他和团队对此知之甚少。通过查阅资料、反复试验,他们初步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企业随即投入试生产。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杨克勤反馈:虽然黄鳝品质大幅提升,但液氮成本过高,企业赚不到钱。“能不能在保证品质的同时降低成本?”成为团队新的攻关目标。
研发之路并非坦途。陈季旺至今记得,一次学校停电,导致冰柜中的试验原料全部融化,半年心血付诸东流。“我独自在实验室站了两个多小时,心中五味陈杂。”
挫折并未击退团队,他们重新梳理思路,优化试验方案。

历经三年攻关,团队最终研发出“三段式液氮速冻技术”,实现黄鳝保鲜保质领域的重大突破。相比全程使用液氮冷冻,该技术使液氮用量降低30%~40%,每吨保鲜成本下降400元,接近传统冷冻,而成品在安全、营养与口感上均高度接近鲜活状态。
2022年,该技术在允泰坊实现产业化应用,让消费者即使在淡季,也能以低于活鳝的价格,品尝到近乎现捕的鲜美风味。
技术“喂”出行业冠军
团队汇聚了微生物、分析化学、工艺工程等多学科人才,将保鲜、调味、减油等最新研究成果融入产品,为每道工序注入科技基因。
目前允泰坊上市的50多款产品,全部源自陈季旺团队的技术支持。从技术攻关到人员培训,从平台建设到战略规划,从产品研发到市场推广,团队提供了全方位、全流程的支持。“只要我们能做的,我们全做了。”陈季旺说。

过硬的技术让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企业年销售额从最初不足300万元跃升至突破亿元,跻身行业领军企业。如今,允泰坊已拥有近20000多平方米的自建厂房,并仍在扩建中。
团队目前正助力允泰坊开发生鲜、调理、即食、功能食品四大系列产品,并从水产品逐步拓展至果蔬、主食等多元品类,持续推动食品保鲜保质技术的升级与革新。
应用新技术开发的黄鳝系列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海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并得到了省市级领导高度评价。
“产品研发做不完,根本就做不完。”陈季旺笑言。
“企业出题,就是课题”
除了允泰坊,团队还助力亿杰攻克小龙虾速冻保鲜技术,并在即食休闲食品、虾青素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上取得进展。
这种“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产业发展,也反哺了教学科研。“以前学生常问‘做这个课题的意义是什么’,现在企业回答了这个问题,企业出题就是我们的课题。”陈季旺表示,这种贴近企业需求的研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不少学生因在课题中的出色表现受到企业青睐,毕业即入职。

目前,团队与30余家企业保持密切合作,90%的课题来源于企业需求。与亿杰合作完成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课题;与允泰坊共同承担了4项省部级项目,立项湖北省地方标准1项,申报发明专利3件。
陈季旺深有感触地说:“给企业服务的过程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也让课堂教学更加鲜活。解决实际难题、见证企业成长,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立足国家战略、企业需求和消费者期待,践行“守护联名产品社会声誉”的承诺,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更好地惠及民生、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