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8日,由我校主办的粮油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智能化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学校金银湖校区举行。副校长王宏勋、湖北省粮食科技与经济学会会长胡新明等出席会议,与来自中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齐聚一堂,深入探讨粮油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智能化的创新发展现状与未来。会议由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胡志刚主持。

与会嘉宾合影

副校长王宏勋致辞
开幕式上,王宏勋作致辞。他强调,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与粮油食品产业深度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武汉轻工大学作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湖北省共建高校,将持续发挥在“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领域的学科特色与优势,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十五五”时期行业高质量发展储备新动能。

湖北省粮食科技与经济学会会长胡新明致辞
胡新明指出,粮油食品产业正面临消费升级与转型挑战,智能化已成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他呼吁全行业聚焦“加工技术突破”与“装备智能升级”,推动机械工程与食品科学系统性融合,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装备体系,并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打通创新链条,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何东平分析了行业在智能装备标准与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短板,呼吁国内外学界与产业界深化合作,加快构建适应智能化发展的标准体系,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共创更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粮油产业发展新格局。

从左到右依次为: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何东平致辞;中国地质大学丁华锋教授,原国粮武汉科研设计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谢健作报告
在专题报告环节,中国地质大学丁华锋教授探讨了智能装备在粮油加工中的创新路径。他指出,机构作为装备的“骨骼”,其智能设计与综合是提升整机性能与可靠性的关键,并通过案例展示了该技术在分选、粉碎、包装等核心装备中的应用前景。原国粮武汉科研设计院总工程师谢健围绕稻米产业的现状与“十五五”发展展望作专题报告。他系统分析了我国稻米产业在产能、效率和品牌建设方面的瓶颈问题,提出以智能化为引擎,通过建设智能工厂、推广智能装备与全程溯源系统,推动产业向绿色、高值化方向转型,保障国家口粮安全。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Martin J.T. Reaney教授、Ke Ding研究员,韩国大学Daejin Kang教授,韩国SEOBI公司CEO Insup Kim作报告
海外专家的报告为会议带来了国际前沿视角。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Martin J.T. Reaney教授介绍了利用豆腐副产物开发生物配料“AquaForté”(一种合成的物质)的创新工作。该技术成功将废弃豆腐乳清转化为高性能乳化剂,为植物基食品和循环经济提供了新方案。同校的Ke Ding研究员则探讨了利用北美野生浆果提升肉类产品功能特性的潜力,其研究在延长货架期与增强营养价值方面展现出应用前景。韩国大学Daejin Kang教授从政策层面阐述了食品安全与创新协同的治理框架。他结合韩国经验,强调了科学、透明、高效的监管体系对提振消费信心、激励产业创新的重要作用。韩国SEOBI公司CEO Insup Kim也分享了水解蛋白材料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创新开发。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暨南大学李颖研究员,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周全博士、裴后昌博士、张沁宇博士生作报告
暨南大学李颖研究员介绍了新型木本油脂的开发与高值利用途径,其绿色低碳提取工艺为特色资源创新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多位师生也分享了在粮油装备数字化设计、智能分拣与低碳加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拓展至智能诊断、新能源装备等前沿方向,展现出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研优势。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胡志刚(前排右五)代表学校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韩国SEOBI公司签署国际合作意向书
在与会嘉宾的见证下,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胡志刚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Martin J.T. Reaney教授、SEOBI公司CEO Insup Kim签署了国际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在粮油食品智能装备研发、人才培养、技术转化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动行业创新与国际资源整合。
据悉,本次论坛促进了国内外学者与企业间的深度交流,为粮油食品加工产业的系统性变革提供了前瞻思路和解决方案,为推动粮油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向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实现“粮食安全”与“产业升级”双重目标贡献了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