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战略,精准破解预制菜产业发展瓶颈,近两年来,食品学院始终以“专业赋能产业”为核心导向,系统性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子们的足迹遍布湖北、湖南、广西、云南、广东五省(自治区),先后走进26家预制菜生产企业、8个特色养殖基地,通过多次专题调研与实地考察,聚焦原材料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消费市场三产融合关键环节,以专业视角梳理产业堵点,为预制菜产业升级提供了“青春方案”。
双线调研,精准捕捉消费需求

“既要懂生产,更要知需求”,基于这一实践理念,学院采用“线上调研+线下实践”双线策略,精准捕捉预制菜消费市场核心诉求。寒暑假期间,学子们依托“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平台,面向全国消费者开展调研,累计回收有效问卷33091份。同时,学院还将志愿服务经验转化为调研“方法论”——依托曾获湖北省青年志愿公益项目大赛银奖的“惜食・爱心早餐”项目,把为 5376 余名环卫工人设计营养早餐过程中积累的膳食需求分析、餐食搭配经验,充分运用到预制菜调研中。通过精准聚焦学生、户外工作者等重点群体的消费痛点,让调研成果更贴近民生实际,更具实践操作性。
实践探索,夯实产业发展数据根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院“惜食如金”实践团队将调研触角延伸至产业“源头”。在湖南大围山竹林养殖基地,成员们亲手参与晒笋、切笋等原料初加工,摸清生长环境对竹笋品质的影响;在湖北潜江小龙虾养殖基地,他们与农户面对面座谈,详细记录养殖规模、品种选育等关键信息。通过追踪“田间地头到餐桌”全流程,团队不仅为分析原材料供应稳定性提供了依据,更有效助力产业上下游资源整合,为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数据基石。
成果落地,专业力量赋能产业发展

“把论文写在产业一线,把成果用到发展实处。”经过实地探访与数据分析,团队提出预制菜“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精准破解了产业“标准化、品质化”难题,既让预制菜成为便捷的餐桌选择,更使其成为连接城乡、助力乡村振兴的“温暖纽带”。目前,相关方案已获掌中勺、新聪厨等企业技术应用证明,部分建议得到浏阳市农业农村局认可;团队还凭借该成果斩获2025年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铜奖。
从长期守护环卫工人“舌尖幸福”,到深入田间地头破解产业难题,食品学院始终践行“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理念,彰显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守护百姓健康的使命担当。未来,学院将继续引导学子扎根产业一线与社会基层,推动社会实践与国情认知、学科发展、民生服务深度融合,让青春力量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践行大食物观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