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聚焦】去油脂博物馆探寻“千年油脉”
  • 作者: 编辑: xcb2发布日期:2023-08-09浏览次数:


炎炎夏日,在武汉轻工大学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鸟叫声中,记者走进了中国油脂博物馆——一座被橄榄树与油茶树、向日葵和芝麻等各色木本与草本油料作物簇拥着的建筑。这是我国唯一的油脂博物馆,被业内人士誉为“千年油脉一馆承”。

中国是最早种植油料作物、制取和使用油脂的国家之一。“油脂”散见于我国历代典籍中。《礼记·内则》中出现了“脂膏”一词。唐代孔颖达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本草纲目》载:“凡凝者为肪为脂,释者为膏为油。”换言之,液态称之油,固态谓之脂。

中国油脂博物馆负责人王丽英介绍,油脂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先秦始萌,油脂闪耀于文明之焰;春秋争鸣,油脂溢彩于辐辏之间;唐代兴盛,油坊应运而生;近世变局,油厂新生维艰;新中国成立,油脂工业蓬勃发展;进入新时代,油脂科技日新月异。

目前,中国油脂博物馆共有藏品8000余件,其中铜器、瓷器、陶器、石器、木器等300余件,粮油票4000余枚,火花2800余盒,文献近1000册,另有油料标本、作物及油品近1000种。博物馆设有古代油脂、近现代的油脂工业、油脂行业名家简介、油脂学会名校名企、油脂科技及粮油安全、企业油品等展区。

中国油脂博物馆里,既有各式或拙朴或精巧的油灯,也有古色古香的明代卧式木榨,还有各种现代榨油机器,而最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馆里展陈的油票。

上海1966年四两油票、陕西1972年三市两油票、宜昌1984年二市两油票、济南1993年七百五十克油票……小小的油票,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物资匮乏的艰难岁月。

今年5月,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名誉会长、中国油脂博物馆终身荣誉馆长王瑞元,专程来到武汉,向博物馆捐赠了7000余份珍贵藏品。其中,有一批油票极其珍贵。

王瑞元介绍,捐赠的油票中面值最小的只有五分五厘,是1965年河南镇平县印发的供“四清”工作队队员在农民家吃饭时使用的临时食用油票。当时每人每月仅供应半斤食用油,算下来每人每餐0.055两(五分五厘)。1965年城镇居民每人每年6斤食用油的定量供应,与2022年每人每年53.2斤的敞开供应形成鲜明对比。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同样,一滴油也可以反映我们国家在数十年间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黄凤洪说,如今我们的食用油不仅完全够吃,而且要吃得好、吃得健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为生动开展油料作物知识科普,2023年,中国油脂博物馆启动油料文化园建设。油料文化园面积约6200余平方米,共种植油茶树、油牡丹等木本油料作物360余棵。7月初,随着油料文化园里一株株向日葵张开了笑脸,这里成了学校师生和外来游客的热门打卡地。王丽英透露,待收获后,博物馆还要引导学生们亲自体验榨油。

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王立兵表示,学校作为粮油食品领域特色高校,希望通过此项活动让大学生体验农耕文化、感受种植乐趣、培养亲农情感,在劳动实践中增长才干,涵养爱校荣校情怀。

据统计,自2021年10月开馆以来,中国油脂博物馆对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每年开放300余天,迄今已接待参观者30000人次。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王丽英表示,中国油脂博物馆正致力于打造中国油脂文化的展示基地、油脂技术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基地、油脂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成果展示基地、油脂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争取在油脂领域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张锐 本报通讯员 李玲玲)

【媒体链接】

1、《光明日报》2023年8月9日第13版: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c34455143541484fa146b1deab8805f22\

2、人民政协网:

http://www.rmzxb.com.cn/c/2023-08-09/3391209.shtml

3、光明网新闻中心:

https://news.gmw.cn/2023-08/09/content_36754374.htm

4、中工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720550084578977&wfr=spider&for=pc

5、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s://www.cet.com.cn/whpd/ys/3424252.shtml

6、荆楚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711495695885471&wfr=spider&for=pc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邮编:430023 联系电话:027-83922889 027-83955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