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孵化青年创作人才
当“5G时代影像表达力”成为就业市场硬通货,高校课堂如何锻造适配行业的创作者?武汉轻工大学《视听语言》课程交出创新答卷:通过解构电影美学基因、重组短视频传播逻辑,让理论教学与抖音、小红书、B站等内容生态同频共振,实现从“学术高墙”到“产业前线”的无缝衔接。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已有130余名学生开设自媒体账号,其中爆款作品数逐月上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600万次,展现了高校创新教育赋能学生融媒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可能。

传统与新兴媒介的跨维度融合
“电影是影像语言的教科书,短视频是当代传播的必修课。”《视听语言》课程负责人王燕灵老师介绍,在领导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教学团队展开了多次研讨并重构原有课程知识框架,设置“镜头语法拆解-短视频叙事重构”两大模块。学生通过拉片《我不是药神》、《爱乐之城》等经典影片掌握景别、轴线、蒙太奇等核心理论,再运用至15秒卡点视频、1分钟剧情短片等新媒体创作中,同步学习账号定位、用户心理、流量算法等实操技能。

跨学科联动的师生学创共同体
课程突破专业壁垒,吸引其他学院学生跨学科选修,形成“视听理论+X”的成长型项目制师生共同体。据武汉轻工大学食品学院刘欣雨同学反应,校内鼓励报名开设微专业辅修班,给了非本专业但对新媒体感兴趣的同学更多机会,向老师学习系统专业的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账号上,该同学在经过暑期辅修后,与老师时常讨论专业相关内容并根据热点话题进行共创,实现了单条视频破200万播放,一条视频涨粉近一万,打造了强ip人设,并获得了品牌合作邀约:“课程让我意识到艺术表达与用户需求并不矛盾,关键是用专业语言讲好故事。”

教育创新回应时代需求
随着短视频行业人才缺口持续扩大,《视听语言》课程改革被视为高校对接新业态的前瞻性探索。以该课为中心点,教学团队进一步辐射多门课程,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柏茹慧老师在日常教学与学科竞赛中全链路引入了AIGC辅助教学,并获得了中国创意挑战大赛生成式人工智能赛道省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网络与新媒体系负责人汪弘扬老师评价:“这种‘厚基础+强实践’的模式,正是培养适应未来媒体生态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目前,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的学生们正在筹备各类赛事以及新媒体创作展,这场始于《视听语言》课堂的教育实验,正在书写融媒创作者破圈成长的新篇章。
【媒体链接】
1.极目新闻客户端:
https://www.ctdsb.net/s522_202504/1279152.html
2.中国日报中文网:
https://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504/01/WS67eb787ea31008317a2afb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