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报:激情跨越铸辉煌 “轻”装上阵从头越
  • 作者: 编辑: 发布日期:2013-05-21浏览次数:

热烈祝贺武汉轻工大学成功更名!

激情跨越铸辉煌 “轻”装上阵从头越

图为:武汉轻工大学金银湖校区南大门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乐毅通讯员聂天保李斌斌王春生

62圈清晰的年轮,托起伟岸的香樟;62载秋风春雨,育就8万英才;62个坚实的脚印,见证了一所高校发展的传奇。

2013年5月7日,武汉工业学院正式更名为武汉轻工大学。在这个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回首望,一代代轻工大人,戮力前行,开创汉口高校新格局;我们向前看,一个全新的大轻工发展理念,正跃出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走过冬的清冽,穿过春的明媚,步入夏的热情,武汉轻工大学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正朝着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部分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的新目标,稳步迈进。

忆往昔

筚路蓝缕从8间教室起家

1951年,为适应新中国粮食工业发展需要,全国最早的一所培养粮食专门人才的学校在武汉创建。创校之初,学校仅有134名学生,3000平方米的旧校舍,教室只有8间。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武汉粮食工业学院,1999年改名为武汉工业学院。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原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62年后,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轻工食品类学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领域相关学科优势明显,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农、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

看今朝

聚力跨越实现更名“大学”梦

“十一五”以来,在现任党政班子的带领下,武汉轻工大学全体师生团结一致,克难奋进,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狠抓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科学研究,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更名“武汉轻工大学”梦。

注重质量,深化教改,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实现双突破。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根本使命,以“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抓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载体,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近五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3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品牌专业由2个增加到7个,省级精品课程由4门增加到17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1个增加到6个,实现了国家级专业、课程和省级教学团队等多项突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近100%,就业率多年稳居省属高校前三甲。

潜心耕耘,攻难克坚,科研成果五年五获国家奖。学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握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需求,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领域制高点,组建跨学科团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自2007年以来,学校在食用油脂加工新工艺、粮食保质储运减损、蛋白质资源开发、仔猪肠道健康调控技术、小麦加工新技术等领域5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五年来,学校主持国家支撑计划课题、863计划和973前期项目各1项,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承担各类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0余项;获发明专利4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50项;被SCI、EI、ISTP收录学术论文900余篇,学校科技竞争实力有效提升。

交叉融合,凝练特色,实现向多科性大学的跨越。学校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了轻工食品类特色学科体系和优势学科群。近五年来,新增省级重点一级学科6个,一次性新增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被增列为工程硕士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权领域分别达到4个和5个。省(部)级学科创新平台由3个增加到20个,教育部和湖北省分别将教育部大宗粮油精深加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资源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等学科平台建在该校。学校形成了工、管、理三大学科相互支撑的格局,实现了由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跨越。

抢抓机遇,引培并举,高层次人才与团队建设实现新突破。学校以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物、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教师为重点,以梯队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自主设立“常青学者计划”岗位,人才队伍建设效能显著。近五年来,学校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入选、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第一层次人选、省“百人计划”人选各1人,实现零的突破。现有国家级、省(部)级专家、名师等54人;自主设立“常青学者”计划岗位,特聘教授7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岗位由3个增加到12个,聘任到岗楚天学者增加到25人。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的获得,实现了学校职称改革工作中历史性的突破。

对接需求,合作双赢,服务能力再上台阶。学校对接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科技需求,近年来,先后与湖北恩施、孝感、襄阳、重庆涪陵等15个地方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钟祥市共建湖北省第一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与安陆市共同打造“中国粮油机械之都”;承担完成的多项咨询研究报告、产业发展规划被省政府和地方政府采用,其中,“湖北农产品加工发展战略研究”荣获湖北省发展研究奖二等奖;扶持了福娃集团、奥星粮油等一批龙头企业;培植了福娃大米、陈克明面条、德炎淡水龙虾等一批中国名牌;壮大了蕲春紫苏、罗田板栗、长阳木瓜等一批地方特色产业。学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

拓宽渠道,提升层次,开放办学成效显著。学校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鼓励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办好中外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和校际交流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了新突破。近年来,学校与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和英国提赛德大学合作办有本科学历教育项目,与荷兰海牙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和迪肯大学等建立校际合作办学项目和学生交流项目,启动国外来校留学生短期培训,实施“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等引智项目,来校讲学外籍著名科学家和学者近100人,聘请外籍教师25人,出国留学、研修人员100余人。

夯实基础,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学校将办学条件的改善作为立校之基,狠抓办学基本条件建设,促进了学校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十一五”以来,全日制在校生增加到16000余人,总资产由8亿余元增加到近2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7000余万元增加到1.6亿余元,图书馆馆藏文献由90余万册增加到160余万册,新征办学用地900余亩,新建校舍总建筑面积近30万㎡,一座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校区已矗立在金银湖畔。

旗帜引领,廉政护航,文明创建结硕果。学校党委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把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相结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四个围绕”抓党建,形成了以党风带教风、以教风促学风、形成优良校风的党建工作特色。学校党委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先进党委中心组和湖北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瞻未来

沿“大轻工”特色之路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新起点上,该校党委书记王祚桥表示,武汉轻工大学将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大轻工”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狠抓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重点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部分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邮编:430023 联系电话:027-83922889 027-83955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