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时节的油料文化园,本应演绎“黄萼裳裳绿叶稠”的美丽风景。可当油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例行巡查时,却见师生耕耘的实践田里演起了“薅菜惊魂记”——本该孕育喜人花蕾的油菜芯一夜之间不翼而飞,整齐的田垄间只留下参差的断茎,宛如被利齿啃噬的文明答卷,令人痛心疾首!
《农政全书》有言:“农事不可戏。”古人尚知稼穑庄严。而今某些偷青客,竟把实践田当自留地,视科普植株为免费菜摊。这种行为恰似焚琴煮鹤的当代演绎——在育人的苗圃里,收割着别人的劳动果实。那些无视“文明观赏、请勿采摘”的标牌,揣菜芯扬长而去的背影可曾想过,被折断的不只是植株茎秆,更是实践育人的根基?被偷的何止是菜芯,更是种植者的初心、悉心和爱心,是轻工大的满园芬芳。本是一场春天的胜景,如今却戛然而止,成了肇事者的一盘菜。
楚地民间素有“正月偷青”的旧俗,但将民俗变陋习,恰似把曾侯乙编钟当废铁卖。有人辩称:“实践田作物终要收割,提前摘些无伤大雅。”按此逻辑,图书馆典籍是否也可提前借阅?实验室数据能否提前删除?当油料文化园沦为免费菜市,实则是把市井习气当免罪符,让“薅社会主义菜苗”的心态在知识殿堂生根。恰如张之洞在《劝学篇》所言:“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今日实践田里的株株油菜,丈量的正是学术圣地的文明刻度。
这片土地承载的远不止油料芬芳。从油脂古籍研究到现代油脂萃取教学,从大中小学生科普实践到油料作物劳动教育,每株作物都是流动的科技方舟。天时已过,无法补种,这伤,留在了地里,亦留在了心里。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叮嘱“顺天时,量地利”,今日我们却在实践田里见证偷天时的闹剧,这记耳光不仅打痛了实践教学和科普的秩序,更惊醒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文化自觉。
油博馆将效仿古代劝农碑传统,在田间设置“稼穑育人”警示铭文。希望各学院将实践田守护纳入劳动教育课程,愿广大师生、校园工勤人员、社会人士都能成为文明的护苗人,让“偷青”者无处遁形,使油料文化园重现陌上花开缓缓归的诗意画卷。当“观其生,君子无咎”的敬畏心替代了“不拿白不拿”的市侩气,这片土地才能真正绽放知行合一的芬芳。毕竟需要我们精心守护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这方实践田,更是心中的道德底线和整个社会的公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