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这五年,我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精神文明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建章立制,坚持重基层、打基础、管长远,抓细、抓小、抓实,公民文明素养、城乡文明程度显着提升。 你追我赶创文明城
“评上了!评上了!”今年年初,武汉市晋级全国文明城市,武汉百步亭社区62岁的秦淑芬高兴了好几天:“这是所有武汉人的荣誉,脸上有光了。”
四年前,宜昌市荣摘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实现我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零”的突破。以武汉、宜昌为龙头,一大批中小城市你追我赶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黄石、十堰、襄阳、鄂州、仙桃、天门、潜江、大冶、宜都9个城市拿下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的称号。
省文明办负责人介绍,我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始终突出便民利民惠民主题,突出群众参与、群众满意、群众受益的创建宗旨。
为此,省文明办对省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评选办法进行了修改,突出考在实处、重在常态、利民惠民,制定了《湖北省县域文明指数测评体系》。今年对部分县市区进行模拟测评,明年开始对全省103个县市区进行测评,以测评为指挥棒促进文明湖北建设在基层落实落细。
“十星”品牌叫响全国
“四海荡春风同圆中国梦,十星辉盛世共谱竹山篇”、“山欢水笑千村千院千幅画,你追我赶十改十建十颗星”……竹山县溢水镇东川村,每家的春联,都洋溢着浓郁的“十星”味。
村民吕露家十分整洁。“以前村里哪有这么干净”,吕露说,现在,家门口有花坛,可以种菜可以搞绿化,垃圾集中运转,晚上去文化广场跳舞。以前大家都外出打工,现在家乡环境好了,都愿意回来,“生活在这么美的乡村,心情舒畅。”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何破题?竹山县首创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
十星,就是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各项任务量化成十个方面的内容,各用一颗星表示,并制定相应标准,号召农户踊跃夺星。我省不断丰富“十星”创建内涵,因时、因地调整“十星”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贯穿到“十星”,将创十星级文明户、创文明新村“两创”纳入“三万”活动融合推进,实现全省2.6万个行政村“两创”全覆盖。
今年6月,省委书记李鸿忠到十堰竹山、竹溪调研,充分肯定十星创建是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好形式、好载体。9月,全省精准扶贫现场会一结束,省文明委就跟进召开全省十星创建工作现场会。
道德天空“群星”闪耀
16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91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13人(组)当选感动中国人物……一组组数字,标注着荆楚儿女的精神追求;吴天祥、孙东林、桂希恩、谭纪雄、王争艳、杨小玲、易勤、秦开美、王林华、官东……一个个响亮名号,密布在荆楚的道德星空,光耀中华大地。
近几年来,我省把选树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每月发布“荆楚楷模”,每两年评选表彰一届省级道德模范,推动各地、各部门层层评选表彰、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楷模人物、最美人物等活动。
在吴天祥感召下,1万多个“吴天祥小组”涌现江城,数十万党员、干部、学生、社区居民集结在这一精神名片之下。孙东林回馈社会成立省信义兄弟农民工帮扶基金会,已举办“爱心医疗队”、“湖北省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屋”等20多项公益活动。徐本禹倾心支教“感动中国”,1200多名有志青年接过他的接力棒,“本禹志愿服务队”的爱心在全国燎原。
目前,第五届省级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工作已启动,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推动省、市、县、乡四级层层推荐评选道德模范,出台道德模范享受劳模待遇、帮扶困难道德模范等操作性强的文件,彰显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志愿服务迈向法制化
肖祖红是位热心肠的大姐,7年前,她组建了黄石市“爱心满园”义工协会。现在,协会有400多名义工,仅去年就开展公益活动41次。像肖祖红这样,全省志愿者已超过700万人。
志愿服务,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我省将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与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融合对接,形成了“网格员+志愿者”的社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模式,开展了“党员志愿服务进社区”、“邻里守望、情暖荆楚”等多个主题活动,涌现出百步亭社区、吴天祥小组、本禹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全国知名志愿服务团队。
据统计,全省1.9万余个志愿服务群体,已累计向社会提供了超过12亿小时的志愿服务。11月26日,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湖北省志愿服务条例》,我省志愿服务事业迈入法制化新征程。
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靠德治,更要靠法治;不仅需要文明委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工作合力。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建章立制的工作力度,从制度层面让不文明行为付出代价,用科学的严管促进文明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