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要跑企业、一边还得发论文,不断长高“职称墙”让不少高校“青椒”分身乏术。作为湖北省6名首批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授之一,我校生工学院陈新教授的最近压力减轻了不少。
科研助推企业升级
过去的一年对于陈新教授而言是繁忙的一年。与洪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米糠活性多糖生产线”的配套建设进入关键期,从广西到内蒙古,从上海到湖南,为设备选型陈新跑了不少地方。“从生产工艺到生产线设计都由我们提供支持,要知道设备是否适合原料和工艺必须到现场去投试。每次我就跟设备生产厂家拖着半吨到一吨原料去考察。” 年前,相关设备已经到厂准备安装,预计今年5月份正式投产,年产值将达到1亿元。
陈新说,社会服务如果不把设备这些搞定的话,科研成果很难靠别人去转化。再例如说做农业原料,下一个环节谁要用,我们都会协助企业联系好,形成产业链了然后再启动项目,这样成功率也高。
目前,与陈新及其团队合作的企业包括蜂产品公司、粮油加工公司、农产品加工公司、中药材公司,合作涉及新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撑、农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药材的有效成分与活性评价等多个方面。
示范引领下成功转型
陈新教授在学生时代其实是标准的“科研型”。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攻读博士期间,他把重心放在发表科研论文上。2005年来到我校任职以后,周围不少老师在做社会服务和推广的项目,他也跟着做。逐渐适应了学校在面向粮食行业、农产品加工与转化相关领域的特色与优势,把自身研究选题从基础研究转向了社会服务与推广。任职十年以来,思维方式的转换让他找到了准确的自我定位。
“刚开始比较理想化,跟企业也不太熟悉,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企业里经验丰富的人一听就知道你是做文章的,跟实际脱节的内容他们一点也不感兴趣。”关起门来做的研究就想去转化是肯定不行的。
前辈们手把手带着走,跟着其他老师到一线考察学习。陈新教授早期是做小宗原料项目,帮化妆品企业从中药密蒙花中提取美白成分,成功降低了企业成本。“起步阶段,明白企业的需要才是我要做的事情,形成了这种意识。后期开始跟团队一起大量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感觉脚落地了,可以走路了。”
评审新政惠及教师
课堂上,陈新老师经常给本科生、研究生讲些实际案例和经验,侧重于“用”的方面。他说,在实验室更多的是基础研究和基本参数的摸索,在企业产业化之前,首先要有基础参数,但是真正的生产工艺参数必须要到现场。
在社会服务与推广过程中需要投入比较多的精力,要到生产一线去,要做专利申请,有时帮助企业做一些工作,写文章的时间精力相对就少了。其实陈新老师也曾担心,教授职称能不能评上,因为在原来的评审体系当中,对社会服务与推广方面的工作是没有认定的,也就是等于零。
近期,湖北省首次在省内高校推行职称分类评审,专门设立的“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授”,突出考察其科研项目成果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对科研论文数量要求均大大降低, “科研成果转化后形成的产值、利润和经济效益突出,达300万元以上”,也能作为申评教授的依据。陈新老师顺利通过教授职称的评审。
“结果出来的时候心情很激动,也觉得很幸运。”陈新表示,新的评审政策对老师们而言一方面是动力,大家有了明确的目标,可以一心一意地去做社会服务与推广,减少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则是责任,作为独立类型的教授,需要保持特色并做出成绩,为湖北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实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