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少云,男,博士,副教授,湖北省十佳班主任、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8年进入我校任教,先后教授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虚拟样机技术、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系学校第二届“师德标兵”,现任机械基础教研室主任。宋少云老师于1999年开始从事班主任工作,先后担任过机械995511、995512,控制工程061、062,控制工程091等8个班的班主任,对待班主任工作一向认真负责,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用对学生的挚爱浇铸学生的灵魂,摸索和总结出导学员制、分阶段目标法、“四抓一谈”法等独到的工作方法,班主任工作卓有成效,深受学生们的真心喜欢和爱戴,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
一、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做学生成长的引路者
1999年是宋少云老师任班主任的起始之年。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宋老师除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光荣性和艰巨性,对创建良好的班级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外,对班主任如何开展工作毫无经验。他凭着满腔热情和自己的成长体验,开始了边实践,边学习,边思考,边摸索的班主任工作之路。他最初带的是99级新生班级,入学教育后不久便很快发现,新生进校后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活,主要反映在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学习方面,由于自主性增强,课程数目增加而且上课速度快,学生来不及消化弄懂就进入了下一章节内容学习,不少学生在开学5周以后,就严重跟不上学习进度;生活方面,由于缺乏父母亲的照顾和看管,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生活无规律,开始沉迷网吧玩游戏。针对学习方面的问题,宋老师多次召开主题班会,与学生一起分析大学与高中的不同点和由此带来的学习方法方面的新要求,他告诉学生对于重点课程要提前预习,上课则是有针对性的做笔记,课后如何先复习再做作业,期中如何做第二轮复习及整理笔记。在几次主题班会以后,大多数学生随即从高中的模式中走出来,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方式。在生活方面,对于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宋老师为他们制定了一帮一的策略。他请来了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同学作为自己班上学生的导学员,并让这些导学员与自制力差的学生结对子,同时倡导本班先进生和困难生结成好朋友,天天一起上课、踢球、上晚自习。这种措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年后所带的2个班班风正、学风浓,成绩突出,双双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如今,导学员已经做为一种成熟的制度在学校全面推行。
经过第一个四年的摸索和思考,宋老师总结出一套班主任工作“大学四年分阶段目标法”,即大一进行适应性教育和强化养成教育,大二强调英语基础学习,大三强调广泛阅读和建立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大四则强调如何增强就业竞争力。在每一个阶段中,宋老师都立足于引导,让学生进入到正确的成长轨道,用他的话说就是:关键时刻为学生指点一下,会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他的分阶段目标实现,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如顺水行舟,受益匪浅。
二、抓住重点,突出特点,做学生成长的设计师
宋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十分强调点面结合,结合“分阶段目标法”,重点抓好“四率”。一是抓考试合格率。通过深入开展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通过大力开展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恒心;通过班会、寝室走访、个别谈心等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掉队,所带班级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考试合格率。二是抓英语四级通过率。宋老师从带大一开始就强调英语四级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到教室读英语,他所带的班级英语四级第一次通过率都比较高。对于第一次没有通过的学生,他专门与之谈心,分析他们不能通过的具体原因,并逐一为他们寻找解决的方法。995512班的梁占堂同学来自内蒙古,英语基础十分薄弱,作为班长三次考试后四级仍没有通过,压力非常大。宋老师多次与他探讨失败原因,专门为他制定学习计划,督促其背诵了100余篇包含常见语法和基本词汇的英语短文,还自费请来英语老师对梁占堂等几名同学进行了10多次辅导,后来梁占堂终于在大三末通过英语四级。毕业后梁占堂几次回到学校都谈到此事,对宋老师感激不止。宋老师带过的班级中有两个甚至在毕业前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百分之百。三是抓学科竞赛参与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在所带班级中建立科研小组,带领学生加入他的科研项目,让他们尽早承担一些简单的三维建模以及仿真的工作。几年来,他带过科研团队12个,参加了5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过全国二等奖1项,湖北省一等奖3项和多项二、三等奖,科研团队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专访,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四是抓考研录取率。2003年前后,考研热潮逐渐升温,他强烈地感受到攻读研究生必定会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一个新的重要去向。为此,他在所带的控制工程061、062大力开展考研动员,并多次牺牲休息时间为考研的学生开会、谈心、辅导,坚定他们的考研意志,稳定他们的情绪,指导他们如何填报志愿,如何在不同的时期重点对待数学、英语、政治和专业课,如何参加研究生复试等等。特别是涂必辉同学,考研复习过程中思想发生三次大的波动,起先对报考华中科技大学根本没有信心,经宋老师耐心劝导和反复鼓励,并为他设计针对性极强的复习方法,最后一举成功。宋老师还利用休息时间带着汪琛同学几次到华中科技大学为其联系硕士导师,并自掏腰包承担了全部交通、误餐等费用,最终使该同学顺利了遂心愿。2010年,他所带的两个班29名学生参加考研,共考上15名,录取率达到52%,6名学生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录取率和考研质量均为机械学院之最。宋老师所带的毕业班总是具有浓厚的考研氛围,且考研结果都不错,为此,宋老师还成为机械学院每年研究生报考动员和辅导报告主讲人,成为学生们十分喜爱的考研“咨询师”。
宋老师还结合机械学院学生工作实际,将“热情、理性、卓识、担当”的素质要求贯穿到班主任工作中并形成特色。他善于抓住机械学院读书文化浓的特点,积极倡导学生多读书,读马列著作党章党史,读伟人传记励志文学,读国学经典精品美文等,通过读书强信念,拓视野,增见识;结合机械学院学科竞赛平台多的特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比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包装结构大赛、工程训练大赛、制图比赛等等,通过大赛实践强技能,磨意志,长才干。宋老师总是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后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目,并向不同特点的学生下达不同的实践任务。他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时说:“如果你们感到孤独,感到无聊,那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已经很久没有上图书馆了。”他还曾带领99级一个班的学生承担学校湖心亭的保护工作,负责清除湖心亭的杂草,并在里面放养了金鱼,每隔两个星期都要去打扫湖心亭,把亭子里面的椅子擦拭一新,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宋老师曾经班上的学生,现在重庆工作的肖珍珍说:“宋老师很会为学生设计,在他的“设计”下,我们很自然地走上了快乐的成长之路。”
三、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做学生成长的贴心人
经过几个周期的实践,宋老师已经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与学生心贴心的优秀班主任。能够做到这些,还源于他做到了六个字:奉献、沟通、坚持。具体的做法就是:谈心,不放弃地谈心,一对一的谈心。
宋老师担任班主任的这些年,高校的学生工作队伍经历过一定调整,由最初班主任队伍为主变为以辅导员为主,现在又以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结合为主要形式。但不管是何种形式,宋老师带班一贯保持了“坚持谈心,无私奉献,无障碍沟通”的做法。他为了尽快熟悉新生情况,到学生寝室一个一个与学生谈心;为了分析学生考试失利的原因,找相关学生到他办公室一一谈心;为了稳定学生思想情绪,约学生到校园里运动场上沿着跑道深入谈心;为了给学生制定详实有效的复习计划,他请学生吃饭,在食堂里餐桌上谈心;为了排解学生情感受挫后的无助和思亲的寂寞,他推迟下班回家的时间跟学生在星光下促膝长谈……他还利用电话谈、短信谈、QQ谈、邮件谈,“两访两创”活动中,他负责自己班的访谈任务,每天利用午饭后和晚上时间与学生一一谈心,一个班的学生前后谈了近600个小时,收集了很多有效的信息和意见,为学院乃至学校的学生工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详情资料。
到现在为止,他带的班级有6个班的学生已经毕业,99级的学生毕业已经有9年,学生们一直主动与宋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每次宋老师出差到某个城市,那个城市的学生都会主动要求与宋老师见面,汇报他们的近况。学生们还通过各种方式,就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向他请教,他也尽自己的能力为学生们提供指导,如99级的张迎军,现在奇瑞公司从事CAE方面工作,还经常向宋老师请教碰撞仿真方面的技术问题。学生在外面发展受阻,思想上出现波动时也习惯性向他倾诉,他总是耐心地通过QQ、电话开导他们。甚至一些毕业学生的终身大事没有着落时也向他诉苦,宋老师急在心里,乐当红娘,积极为他们介绍对象,帮助学生早日找到幸福。哪怕学生走到了天涯海角,他也会对他们千叮万嘱,希望他们不要虚度光阴,为自己争气,也为学校争光。
宋老师说,谈心,是最容易与学生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最难得坚持的工作方式,谈心会耗去很多时间,但也正是这种付出,才能让学生接纳你,真正和学生走到一起。正是通过这种一对一的谈心方式,宋老师清楚了解到学生所遇到的特殊问题,给予有效的帮助;无数次及时化解学生中的各种矛盾,并多次避免了学生因心理等问题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也正因为他真心地谈心,才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心贴心。学生们一直亲热的称呼他为“宋哥”,有学生因为他乐衷于谈心,整天唠唠叨叨,戏称他为“唐僧”,但不管是“宋哥”还是“唐僧”,那口气里都充满了敬重与特别的喜爱。
德如和风,大爱无痕。宋老师曾经对学生说,“我与大家并没有区别,只是比你们早生几年而已,我会一直把你们当做弟弟妹妹”。这些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大事,只是想照顾好学生,为他们指引方向,在适当的时候帮他们一把,希望他们能够早日成功,但他却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在对学生的絮絮叨叨、万千叮咛中,释放着一名高校教师的崇高师德和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无私大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伟大的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