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梁声誉老人和曾经帮扶过的余亮、鄢杜鹃(左)两名同学合影 摄影 余艺
做一件好事不难,但能坚持一辈子做好事的人不多,92岁的梁声誉老人是其中一个。这位武汉轻工大学古代文学专业退休教师,70余年坚持帮困助学,至今不辍。“活到这把年纪,只想做好三件事:少看病、多码字、尽可能地多帮些孩子。”重阳节前,这位九旬老人许下如此心愿。
助学善行坚持了70余年
重阳节前夕,硚口宝丰路一家养老院,梁声誉独居于此。自从老伴1999年去世以后,她就一个人生活。老人2013年腿摔伤后行动不便,因为不想麻烦子女,她就靠着一把铁凳挪动。“我有两儿两女,都很孝顺,他们提出让我和他们一起过,但我不肯。”梁声誉解释说,她住在养老院吃饭不愁,用不着人照顾,“麻烦别人我心里不自在。子女们想我了,来这里看看我就好,不耽误亲情,也不会打乱他们的生活。”
76年前,刚刚初中毕业的梁声誉成为河南潢川地区一家教养院的老师,教灾民孩子的小学课程。“那时每月工资有4块银元,刨去家庭开销,剩下的一点钱,我都拿出来救济学生。”梁声誉至今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叫周德隆的学生,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梁声誉毅然拿出1块银元给了他。“这个学生后来去台湾了,上世纪80年代辗转回大陆找到我,硬塞给我2000元报恩,我推都推不掉。”后来,梁声誉将这笔钱用于帮助其他困难学生。
1951年,梁声誉成为武汉粮食工业学校(武汉轻工大学前身)的老师,她的帮困助学行动一直未断。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把参军大儿子寄回的粮票,分给饿肚子的学生;上世纪60年代,她每月拿出10元生活费贴补自己所教的困难女学生;改革开放后,她的助学行动仍照旧,了解到一名广东学子来校报到没带棉衣,家里经济也困难,她就给这名学生买了一件棉袄;退休后,她每月拿出300元帮助学生。“今年梁老师又提出要在300元的基础上,每月增加100元。”武汉轻工大学离退休工作处老师廖兴红告诉记者,工作人员考虑到梁老师生活条件不是特别宽裕,年纪大了,自己和家庭也有一些必要的支出项目,劝她不用加,但是梁老师坚持要多加100元。
更令人感动的是,帮困助学梁声誉从来都是慷慨解囊,但自己的生活开销却是一再压缩,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没添过一件新衣。“年纪大了身体发胖,就把原来的衣服改大一号穿。”梁声誉笑着说,她的针线活手艺没丢。
九旬高龄坚持著书不辍
梁声誉70多年播撒爱心,也感染了许多受助者。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佘珠花表示,梁声誉先后资助过该院余亮和鄢杜鹃两名同学,这两人已完成学业步入社会。佘珠花说:“余亮从去年起也开始资助贫困学生,他说要接过梁老师的接力棒,每学期拿出1800元来助学。梁老师的助学款正在物色新的资助对象。”“让我捐资助学,我一万个愿意,让我掏钱看病,我是一万个不愿意。”在不遗余力地帮扶困难学子的同时,梁声誉忙着著书立说和锻炼身体。92岁的她,马上又要出书了。在她所住的养老院,老人给记者看了她著写的《论语译析注》手稿,数万字手稿,都是老人一笔一划手写整理的。
据了解,梁声誉82岁时,她编辑《篷筚敝帚集》,将几十年来自己写的诗词整理出版;86岁高龄时又公开出版了专著《屈赋译析》。梁声誉说:“一岁年龄一岁人,我想再写一点东西,到95岁时就真正封笔。”梁声誉告诉记者,她多年来坚持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她的养老院邻居王婆婆告诉记者:“梁老师学习太拼了,90岁的人有时写到兴奋时还熬夜。”
梁声誉还特别注重锻炼身体,坚持清淡饮食,“我现在的饭量也不小,一餐能吃一碗饭一碗菜,但像五花肉、油炸食品我是不沾的。”梁声誉说,“老人搞好自己的身体,不仅是为了自己,也能少给别人添麻烦,少给国家添负担。”谈笑间,这位九旬老太露出灿烂笑容。